惊人的关系铁律:一个人对亲人暴躁,对外人和善,其实是这些心理

亦开怀
2024-07-14

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?

面对陌生人,同事,朋友的时候,他表现得很礼貌,客气,和善;

可回到家里,面对父母、爱人和孩子,态度就比较差,情绪不稳定,脾气暴躁。

也就是“对内指责,对外讨好迎合”。

一个人身上有这种矛盾的差异性,是什么心理?

-01

对亲人暴躁,对外人和善的几个心理

第一:防御机制与对抗家人的心理

面对陌生人,你不确定对方是否会伤害你,是否会包容你,所以你最大程度表现出自己的善意,这就是人自我保护的意识,也就是潜意识中的“防御机制”。

就像人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,开始会很安静,去观察周围的一切,直到察觉这个环境对自己没有什么伤害,才会一点点打开好奇心去探索。

对家人脾气暴躁说明什么?

其一:他认为家人是不会伤害到他的,如此亲密的关系,只有家人才能无条件包容他。

其二: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,指责,转移到爱人和孩子身上。

因为爱与伤害,这两者是“互不抵消的”。

父母爱你是真的,伤害过你也是真的;爱会随着年龄增长被你转移到你自己的家人身上,于是父母对你的伤害就被你放大了。

你对家人的暴躁,实则是对你过往承受过的伤害的一种反抗和情绪转移。

第二:社交边界与安全感区域

一个人在社交中表现得和善,礼貌,说明他对外人有明确的“边界感”;

至少和外人相处起来,他是让人相对舒服的。

但面对家人呢?

家人就是边界感以内的,让他感觉到安全感,感到舒适放松的区域。

一个人身上好的特质,被留在了外面;

不好的特质,都在放松的家庭中展现出来。

于是,必然会产生对家人脾气暴躁的一面。

第三:希望自己“被看见”

所有愤怒的背后,其实都藏着一个人的心理需求。

比如说:

丈夫下班回家后,刚坐在沙发上准备休息一会,就遭到了妻子的指责。

丈夫很懵:“我上了一天班,我好累,你又发什么疯?”

妻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?

她做好饭菜等着,收拾一天家务,又带孩子看孩子,她也特别累。

她需要的是什么?是赞美,是认可,是丈夫对她的关心。

但丈夫回家后,并没有看到地面很干净,饭桌上还有饭菜,衣服洗干净挂了起来……

于是,妻子就感觉很失落,很难过,没有被看见。

想一想家人之间的矛盾,是不是很多都是这个因素导致?

越亲近的人,就越渴望自己被看见;

跟外人相处,你并不需要对方为你做什么,也不会轻易为对方做什么,所以你不需要被看见什么。

当你没有看到对方的内心需求,对方就会变得暴躁、情绪化。

第四:没有完成与父母的“心灵割裂”

举个例子:

一个男生,从小到大被母亲指责,管束,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特别严厉。

他一直生活在母亲的威严之下,对母亲有天然的恐惧。

长大后,想要反抗母亲,可是又做不到。

于是,当他进入婚恋关系,组建自己的小家庭,就会将潜意识里隐藏的对母亲的不满和对抗情绪,转移到妻子身上。

本质上讲,这就是“心灵上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割裂、和解”的过程。

-02

如何跟容易发脾气,常常指责你的家人相处?

解决方法排序:

看见需求>对抗>远离。

排序的依据:你是否有足够多的耐心与爱。

如果你觉得,你是一个有耐心的人,并且你很想缓和、改变你们的关系。

那么你可以尝试第一个。

第一:试着分析对方每次情绪不稳定背后的原因。

是他希望被你赞美,被你看见吗?

是他在外面受了委屈,需要你安慰吗?

读懂他发脾气的原因,找到原因,再对症下药。

第二:选择对抗,就要承担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结果

如果你性格同样刚烈,不愿意屈服,很倔强;

那么你完全可以表现得比对方更强势,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。

“我可以包容你的情绪,理解你的辛苦,但不代表你随意地把所有委屈,愤怒都发泄在我身上。”

在外面受了委屈,被人欺负,回家就欺负自己的家人,这是没本事的表现。

家人可以包容你,但不代表要做你的“出气筒”。

第三:选择远离

一般是子女逃离父母。

长大后读了大学,参加工作,减少了回家的次数;逃离父母,才能避免被父母指责挑剔。

其实当你到了一定年龄,你才能明白:

你对家人的态度与心情,都是一个逐渐和解的过程。

开始时很愤怒,后来就变成了麻木;

开始时想逃离,后来就变成了和解。

每一个情绪不稳定,对内指责对外讨好的人,内心都住着一个“残缺的自我”;

他们无法救赎自己,所以将内心的破碎转移到亲近的家人身上。

作为家人,你要么选择救赎,要么选择保持一些距离,别无他法。

话题:

遇到“对内指责,对外和善”的家人,你会怎么做?

阅读13
分享
写评论...